2022-02-14
用奉献和坚守打造半个世纪不换防的“护边驿站”
用奉献和坚守打造半个世纪不换防的“护边驿站”(主题)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贾莹莹
(资料图)
每天清晨4时,韩淑秀和老伴儿便带上自制的干粮和水,开始了一天的守边、护边、巡边工作。有时晚上八点多,他们还往返于近20公里的边境巡逻路上。包村民警换了一批又一批,老两口却一直默默地守护在这片土地上。
71岁的韩淑秀和75岁的老伴儿薛奎是黑龙江边检总站牡丹江边境管理支队三岔口边境派出所年龄最大的护边员家庭。20世纪70年代以来,韩淑秀和爱人薛奎在三岔口边境派出所移民管理警察带领下为国戍边,成为守护祖国“北大门”的“活界碑”,打造了半个世纪不换防的“护边驿站”。
用一生守护祖国边防线
1971年5月1日,韩淑秀和薛奎在金场沟举行了简朴婚礼。婚后,时任所长李钟健对夫妻俩说:“你们两口子住在这里,有义务协助派出所守边护边,边境安全稳定了,你们才能安心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淳朴的韩淑秀把李钟健的话记在了心上,从那时起,她就在派出所的带领下担起了护边重任。巡边清套、执勤守卡、政策宣传……迄今为止,韩淑秀夫妇提供有价值的护边信息600余条。
50年来,她和老伴儿在巡边过程中多次近距离遇过黑熊、野猪,甚至听过虎啸。有一次,他们在经过屯南金场沟河时,被暴涨的山洪冲出一里多地,幸亏被村民发现才脱离危险。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同时期的许多邻居好友都已搬出了东大川村,只有她和老伴儿依然坚守在这条边防线上。有人问为什么不选择去40公里外的县城,和儿女在一起过轻松的生活?韩淑秀说:“如果都搬走了,我们的边防线怎么办?我们的村子怎么办?我要用一生来守护好祖国的边防线。”
甘于奉献 初心不改
韩淑秀巡逻时会随身携带十多份护边宣传单,以及一把钳子和几根粗铁丝。边境线上的铁丝网有时会因为野生动物冲撞损坏,这时钳子和铁丝就能派上用场。
东宁的气候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容易发生违边的特殊时期。秋季采集期,因采集山野菜可能误越边境的人员增多,韩淑秀就主动担当起了政策法规宣传员,在巡边过程中对上山采菜的人员进行法规政策宣传,并对人员进行劝返。让韩淑秀最引以为傲的是这些年劝返了多名险些误越国境的外地群众,制止了多起企图非法狩猎行为,修复了不少破损的边境设施。
韩淑秀说:“在我们心中,能为党和国家做些贡献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风雪边关 拥军爱警
金场沟屯距三岔口边境派出所近40公里,民警往返的小路颠簸难行,偶遇大雪封山,返程便格外艰难。于是,韩淑秀把仅有的两间房腾出一间,作为“驿站”让驻勤的民警们留宿休息。冬天烧火炕取暖,夏天备瓜果消暑,饿了下厨做饭,病了买药照料,四五十平方米的“驿站”,成了民警们温馨的“家”。
很多刚刚大学毕业入警的青年警察被分配到边境工作一线,需要进行下乡走访、边境巡逻等工作,有些同志不适应新环境,韩淑秀就像妈妈一样悉心照顾他们,陪着他们逐户登记走访了解村户情况,到家里休息、住宿、缩短适应期,用自产的农家菜和细致入微的关爱温暖着年轻民警。三岔口边境派出所原警长王希林在驻村执勤时偶感风寒,高烧昏迷,又赶上大雪封山和通信中断,韩淑秀老人在儿女的帮助下,蹚着雪往返40多里路,买来退烧药和消炎药,照顾一夜未合眼,直到他痊愈。
三岔口边境派出所民警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韩淑秀家的“护边驿站”一直都在。如今,老两口又在房前隔街翻盖了三间大瓦房,无偿提供给派出所当“警务室”。在他们的带动下,三儿子薛连军退伍后也主动加入护边队伍。薛连军循着父母的足迹翻山越岭、查看界碑、义务巡边。他说:“父母一辈子坚守在祖国的边境线上,执着地做着拥军爱警护边这件事,他们的行为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成长,我要带着他们的初心一直走下去。”
如今,边境管控手段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边防连队战士和地方移民局(边防)民警的执勤、驻勤的条件也越来越好,可韩淑秀和老伴儿依然还在用自己最原始的方式来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他们用奉献和坚守打造的“护边驿站”,犹如边境线上的灯塔,既见证着牡丹江边境管理支队打造“民警+护边员”巡防联合护边的成果,也映照着韩淑秀和薛奎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标签:
- 精心推荐
X 关闭
X 关闭